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刊登日期:2025/9/19 上午 12:00:00
10/28講題摘要:
1. 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作業簡介及化災現場毒性氣體偵測檢驗
化學災害現場常伴隨毒性氣體逸散與大規模暴露風險,第一線醫療與應變人員需熟悉基本偵測、防護與除污流程。本課程將介紹化災技術小組的成立背景、組織架構與出勤運作機制,並說明其在現場災情評估、防護裝備使用(A–C 級防護衣)、環境偵測技術、化學性傷害除污處置及送醫通報等關鍵作為。此外,課程亦將分享消防及醫療端在即時資訊傳遞、後送銜接上的實務經驗,並說明化學署與衛生福利部合作推動之毒劑資料應用,以強化醫療體系面對化學災事件的整備與跨單位聯防能力。
2. 災難醫學新知 - Critical Standard of Care
本次演講將探討「危機照護標準(Crisis Standard of Care, CSC)」的核心概念與實務應用。當醫療需求超過資源供給時,醫療決策必須從常規照護轉換至危機模式,以確保有限資源能發揮最大效益。內容涵蓋五大關鍵要素:倫理原則(比例、當責、公平、公開與一致性)、社群與醫療提供者的參與與溝通、法律授權與保護機制、清楚的指標與觸發條件,以及基於實證的臨床流程與作業指引。透過檢視國際經驗與本地法規,結合大規模傷患救護辦法與資源分配策略,協助醫療體系在重大災難中做出透明、公平且負責的決策,實現「救最多的人」的終極目標
3. 辨識毒性徵候群
毒性徵候群(toxidrome)是急診與中毒醫療中快速推斷毒物來源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大規模暴露或化學恐攻事件中更具臨床價值。本課程將介紹四大核心徵候群:膽鹼亢進(Cholinergic)、抗膽鹼(Anticholinergic)、交感興奮(Sympathomimetic)及阿片型(Opioid)。其中,膽鹼亢進型常見於有機磷、氨基甲酸鹽及神經毒劑(如沙林、VX)中毒,表現為流涎、縮瞳、支氣管分泌物增加與肌束顫動;抗膽鹼型則與阿托品或部分生物鹼濫用相關,典型為瞳孔放大、皮膚乾燥、心搏過速及譫妄;交感興奮型多見於安非他命、可卡因濫用,造成躁動、血壓升高、發汗與心律不整;鴉片型則以縮瞳、呼吸抑制與意識下降為特徵。課程將透過案例解析,說明如何在臨床與大量傷患事件(MCI)場景下快速辨識徵候群,並啟動合適的急救與解毒流程,以提升應變與救治效能。
4. 毒化災事件解毒劑的應用與案例
解毒劑在中毒的醫療處置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對於特定急慢性中毒的病患,如能及時給予正確的解毒劑,將可拯救病患性命。因此,建立必要的解毒劑儲備系統,對於因應中毒突發事件、預防無藥可救的情形,具有極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衛生福利部暨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藥物諮詢中心自2000年起,開始定期採購國內無法取得之解毒劑,提供給全台特定醫院使用。該中心負責解毒劑的採購、管理及分配,並提供24小時諮詢與即時解毒劑庫存狀況。目前全台共有71家醫院加入解毒劑儲備網絡,並在過去24年間,已有超過800位病患接受儲備網提供的解毒劑治療。
目前儲備的解毒劑品項包含以下8種:
氰化物中毒解毒劑
1. Nithiodote™(Sodium nitrite/Sodium thiosulfate):適用於氰化物中毒,如氰酸、氰化鈉、氰化鉀、丙烯腈,以及含氰化物前驅物的植物(如苦杏仁、樹薯、鐵樹)中毒。對於火災現場導致的氰化物氣體中毒,若院內可立即取得Hydroxocobalamin,建議優先使用Hydroxocobalamin取代Nithiodote™。
2. Hydroxocobalamin:適用於火場救出的氰化物中毒患者。
3. Sodium nitrite:可與Sodium thiosulfate聯合使用,以治療氰化物中毒,或單獨使用於硫化氫中毒的患者,暴露30分鐘內使用sodium nitrite可能有效,但證據尚不明確。
抗膽鹼作用劑中毒解毒劑
4. Physostigmine:適用於治療抗膽鹼藥物(如阿托品)過量引起的中毒症狀。
毛地黃中毒解毒劑
5. Digoxin immune Fab:適用於毛地黃及動植物之強心配醣體中毒的治療,例如: 蟾蜍、蟾酥、中藥「救心」、夾竹桃、毛地黃、海檬果等。
有機磷殺蟲劑及神經性毒劑中毒解毒劑
6. Obidoxime:適用於有機磷殺蟲劑及神經性毒劑中毒的治療。
變性血紅素血症解毒劑
7. 甲烯藍(Methylene blue):適用於治療變性血紅素血症。
放射性物質及重金屬中毒解毒劑
8. 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適用於特定放射性物質(如銫-137)或鉈中毒的治療。
針對以上8種解毒劑使用進行簡介並分享解毒劑儲備網絡的即時供應機制,可確保病患在緊急狀況下獲得及時且有效的治療,進一步提升中毒患者的存活率與治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