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二卷第二期
刊登日期:2019/04/03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2(2) : e2019020201回上頁

非特發性兒童腸套疊

陳文發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 小兒部

前言

腸套疊好發於5個月至3歲的兒童,且男生多於女生。臨床上,典型的腸套疊表現,為陣發性和反覆週期性腹痛、膽汁性嘔吐,到中後期常會排出草莓果醬樣糞便。造成腸套疊的原因,在嬰幼兒多為特發性(idiopathic),少部份有引導點(lead point)者則常見為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腫大的淋巴結,甚至惡性腫瘤等。如未及時診斷處理,可能會造成腸子壞死、破裂,進而造成腹膜炎甚至休克死亡。然而,並非所有兒童腸套疊的表現及病因都如上述般典型。以下分享兩例非特發性兒童腸套疊的臨床個案。


案例一

14歲男生,中午用餐後開始腹痛難忍約2小時,急診就醫時血壓89/52mmHg、體溫35.2°C、脈搏83/min、呼吸20/min、血氧95%,自述為持續性腹痛,最近並無發燒、嘔吐及腹瀉且排便習慣良好;理學檢查顯示廣泛性腹痛,且只能採坐姿稍微緩解疼痛但無法平躺,並合併腹部肌肉緊繃(muscle guarding)。抽血檢驗WBC 10.71 K/uL、CRP 0.049 mg/dL,其他生化檢驗如 ALT、Amylase、Lipase、Troponin T等皆無異常。留觀後囑咐空腹,並給予靜脈輸液,間中出現膽汁性嘔吐3次,遂緊急安排床邊腹部超音波,發現明顯target sign及pseudokidney sign(圖1a)且電腦斷層亦顯示為小腸端的腸套疊(1b)。急診兒科醫師馬上照會外科醫師並安排緊急手術,術中發現空腸腔室內有7顆息肉樣腫瘤,導致腸套疊及腸絞扼,亦發現附近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結。由於外科醫師無法徒手復位,且空腸亦出現缺血性壞死,於是給予手術切除50公分空腸(1c)。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住院中亦發現病童嘴唇及口腔周圍黏膜上有色素沉澱(1d),病理報告顯示小腸缺陷瘤(hamartomatous polyps),送檢的淋巴結皆無惡性變化,此病人最後診斷為Peutz-Jeghers 徵候群。

圖1a


圖1b


圖1c

圖1d


案例二

14歲女生,主述腹部疼痛約1小時,並伴隨嘔吐一次,當天有正常排便,最後一次月經約為15天前。急診檢傷時體溫36.3°C、脈搏78/min、呼吸20/min、血氧100%、血壓118/62mmHg。理學檢查發現肚臍周圍壓痛,聽診顯示腸音消失;實驗室檢查顯示:WBC 13.34 K/uL、Hb 9.6g/dL、生化部份CRP 0.028 mg/dL、Lipase 92U/L(正常值 11-82 U/L)、Na 129(正常值 136-145 mmol/L)、其他部份AST、ALT、amylase、creatinine皆在正常值範圍。由於持續性嚴重腹痛,醫師給予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下腹的ileoileal type腸套疊(圖2a)。緊急手術後結果,發現一段10公分的迴腸嵌入另一段迴腸腔室內,引導點為一團毛糞石(trichobezoar)。外科醫師進行腸切開術取出毛糞石(圖2b),並徒手將腸套疊復位。該少女術後接受精神科醫師會診,被診斷患有食毛癖。

圖2a


圖2b

結論

以上兩個腸套疊案例皆為年紀較大的兒童,發生部位在小腸而不是常見的ileocolic type;表現為持續性腹痛,並不是典型的陣發性和反覆週期性腹痛,且都有leading point。年紀稍大的兒童表現腹痛,仍應把腸套疊列入鑑別診斷,並輔以床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確診。這些非特發性腸套疊,引導點常合併病理性病變,因此需慎重考慮以外科手術探查及復位,而非如嬰幼兒的腸套疊先考慮保守使用空氣或鋇劑灌腸復位。

參考文獻
1. Kennedy M, Liacouras CA: Intussuception. In Kliegman RM, eds.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0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 2016:1812-1814.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