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二卷第四期
刊登日期:2019/08/30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2(4) : e2019020404回上頁

機械式胸外按壓心肺復甦術(Mechanical CPR)

林吉倡1 張志華2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

前言

無論是「到院前心跳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或「院內心跳停止」(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兩者之存活率都不高。統計資料顯示台灣 OHCA 病患存活率為 2.7%,和世界各國數據相差不遠1。高品質的胸外按壓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已證實對儘早恢復自發性血液循環(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及良好神經學預後至關重要。隨著機械式胸外按壓心肺復甦術(mechanical CPR, mCPR)於1964年問世,機械式胸外按壓儀器在CPR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倍受矚目。


機械式胸外按壓儀器之種類及演變

目前市面上的機械式胸外按壓儀器依施力原理,可分為「活塞型」及「綁帶型」。活塞型不論是最早的氣動式 (Michigan Thumper®)或電動式裝置(LUCAS ®)皆在胸骨上方作單點式按壓。電動式裝置除了比氣動式更方便攜帶,其吸盤式壓頭設計宣稱可以減少每次壓胸後的胸腔壓力,以達到完全胸回彈的目的。綁帶型裝置(Zoll AutoPulse®)則藉由包覆胸腔使按壓負荷均勻分佈。機械式胸外按壓(mCPR)除了能提供穩定的壓胸深度及頻率,其「永不喊累」的絕對優勢,對目前抓襟見拙的醫護人力環境確實具有吸引力。


機械式胸外按壓CPR是否可取代徒手CPR

CIRC-trial於2009至2011年,分析了4231名非外傷成人OHCA病患分別使用AutoPulse®(n=2099,49.6%)及徒手CPR(n=2132,50.4%)的預後2。研究得出AutoPulse®及徒手CPR的存活至出院率(survival to discharge)分別為96(9.4%)及233(11%),其adjusted odds ratio為1.06(95% CI 0.83 - 1.37),顯示兩者表現並無顯著差異。另外,PARAMEDIC-trial於2010至2013年,分析了4471名非外傷成人OHCA病患分別使用LUCAS ®(n=1652,37%)及徒手CPR(n=2819,63%)3。結果得出LUCAS ®及徒手CPR的30天存活率分別為6%及7%,其adjusted odds ratio為0.86(95% CI 0.64 - 1.15),同樣指出兩者表現並無明顯差異。

因此,2015年的AHA及ECC guidelines,以及2018年的Cochrane review 4,均建議以徒手CPR為心臟停止的標準照護程序,但在某些特殊狀況下,亦可採用機械式胸外按壓(mCPR)來取代徒手按壓。


機械式胸外按壓CPR是否比徒手CPR更容易造成病人傷害

因機械式胸外按壓(mCPR)的醫源性併發症時有所聞,舉凡輕至肌膚磨損或皮下血腫,嚴重至肋骨骨折引發氣血胸、肝脾撕裂傷、胃破裂及心臟穿孔5等,皆有個案被報導。2018年Cochrane review4雖然指出mCPR並沒有顯著增加的併發症,但該文獻的整體證據品質並不高。

另一篇包含了7個RCT's的meta-analysis,共收集了12908位心跳停止的病人,其中2608人(20.2%)使用AutoPulse®,3308人(25.6%)使用LUCAS®,6692人(54.2%)只用徒手按壓 6。研究結果發現,徒手按壓的病人發生氣胸的比例比較少(OR 0.56)。而相較於AutoPulse®,徒手按壓和使用LUCAS® 的病人,其發生皮下血腫的比例比較少(OR 0.15 and 0.07 respectively)。


機械式胸外按壓CPR的優勢 

施救者疲乏是高品質徒手CPR的重要干擾因素。有研究指出在第一分鐘的標準CPR達92%,第二及三分鐘後會分別下降至67.1%及39.2%,而第5分鐘後只有18% 7。當人力或環境不允許高品質的徒手CPR時,mCPR便顯現出其相對優勢,這包括:時間過長的心肺復甦、有限的救援人力、體外葉克膜心肺復甦的準備期間、低體溫所致心臟停止、病人搬運及作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等。相較於徒手CPR,mCPR在行駛中的救護車除了能提供穩定的壓胸品質8,也能保障救護人員作CPR時的安全。


結論

截至目前為止,實證無法證明mCPR完全優於徒手CPR,但經由適當的人員訓練,mCPR可以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作為徒手CPR的替代方案。因此,我們建議使用mCPR時,除了要謹慎評估其潛在風險及併發症外,平時也要定期訓練以確保急救人員熟悉機械之架設和設定,方可達成高品質CPR之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