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一期
刊登日期:2020/02/27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3(1) : e2020022707回上頁

溺水的急救與處理

周欣慧  吳俊毅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

前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世界每天每小時都有大於四十個人因溺水而死亡,每年總計約有三十七萬人死於溺水。而根據衛福部的國人死因統計結果,107年意外溺死之死亡人數為326人,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4人,佔事故傷害死亡的4.8%。


溺水相關之損傷

溺水相關的損傷包含因淺灘跳水或船隻碰撞意外等造成之脊髓損傷、嗆水、低體溫等。常見的器官傷害包含肺部及神經學損傷。造成肺部受損的病生理機轉包括肺部表面張力素(surfactant)失去功能、肺泡塌陷(alveolar collapse)、肺塌陷(atelectasis)等。許多溺水病患後續都有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可能。雖然溺水造成的吸入性肺炎也很常見,但並沒有證據顯示預防性抗生素對病患有益。而神經學損傷的程度主要是由病患缺氧時間長短決定。有研究顯示,不論是使用巴比妥類藥物(barbiturates)、類固醇、或使用腦內壓偵測器,都對病人神經學損傷預後沒有影響。


急救流程

基本救命術(Basic Life Support, BLS)

要開始進行急救流程時,因在水中無法實行有效的胸部按壓,應將病人帶離水中、置於地面後再開始進行心肺復甦術。大部分溺水病人的持續性心跳停止是由缺氧所造成,故單純只有胸部按壓的心肺復甦術效果可能不佳。對於溺水病人,應以30:2(胸部按壓30次、吹氣2次)的方式進行心肺復甦術。每次通氣需一秒,並應確實看到病患胸部起伏。體外去顫器AED的使用則比照一般BLS流程。

高級心臟血管救命術(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

在有自發性呼吸的病人身上,應給予高流量氧氣(10-15 L/min)。而沒有自呼的病人在建立氣管內管後,應調整FiO2使SpO2上升至94-98%,並給予5-10 cmH2O的PEEP。在嚴重低血氧的病患,PEEP甚至需要上調至15-20 cmH2O。

當病患心跳停止,比照一般ACLS流程進行急救。若病人有低體溫的情況,則需按照低體溫的急救流程處理(可參閱台灣急診醫學通訊第二券第一期《低體溫、溺水、電傷與電擊心跳停止的急救》)。在低體溫病人身上,脈搏會非常微弱難以確認,故應檢查病人脈搏一分鐘,確認無脈搏後再開始進行心肺復甦。

在長時間溺水後,大部分病患會有低血容積的狀況,這時應給予大量輸液來矯正低血容積。若從意外現場轉送至醫院的時間較長,應在到院前就開始進行輸液補充。

除非在水域較淺的地方跳水或有其他可能造成頸椎損傷的受傷機轉,否則在一般溺水情況下,頸椎損傷較少見(僅佔0.5%),因此並不建議進行例行性頸椎固定、甚至可能影響病患呼吸道的暢通。


急診的處理及動向

當病人抵達急診後,需評估及建立呼吸道(airway, A)、提供氧氣確認通氣狀況(breathing, B)、循環(Circulation, C)、確認核心溫度、處理任何溺水相關問題,如低血容積、低體溫。低體溫病患需給予溫熱等張輸液、熱毯、烤燈等幫助回溫。

針對昏迷指數GCS大於等於13分及一般空氣氧氣濃度大於等於95%的病患,建議留在急診觀察4到6小時,若氧氣濃度及肺部理學檢查都正常,則可讓病人出院。在這些病人身上,不需特別做抽血或X光檢查,這些檢查也無法用於預測病患能否出院。若病人在留院觀察後氧氣濃度小於95%或理學檢查有異常(出現rales, rhonchi, wheezing, retraction等)則需再做後續檢查及住院。

到院時昏迷指數GCS小於13分或一般空氣下氧氣濃度小於95%的病人,則依照病人狀況做處理,並需抽血照X光來評估吸入性肺炎和其他併發症,並看情形住院至一般病房或加護病房做後續觀察及照護。


結論

溺水死亡之病患不論在台灣或全世界都佔了意外死亡很大的一部份,如何在到院前及到院後評估溺水病人的狀況並給予處理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急診醫師應熟悉這些病人的急救處置,以提高病人康復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Truhlá A, Deakin CD, Soar J,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 Resuscitation 2015: Section 4. Cardiac arrest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Resuscitation 2015;95:148-201.
2. Dipak Chandy, Gerald L Weinhouse, et al. Drowning (submersion injuries). Up to date 2019. Retrieved Jan 18, 2020.
3. Judith E. Tintinalli: Tintinalli's Emergency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15: 1395-1398.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