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三卷第四期
刊登日期:2020/08/24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3(4) : e2020030402回上頁

常見的海洋生物傷口處置

莫心怡   翁健瑞  馬漢平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急診部

身處坐擁美麗海洋環境的海島國家,進行水域運動或海邊旅遊的人數也逐年不斷上升;隨之而增加國人與海洋生物接觸的機率,往往會因不慎觸摸或踩踏而遭受攻擊或傷害。

本篇主要整理一些台灣海域常見海洋生物之傷害、可能之毒性及其處置方式。


一般傷口處置原則

以穩定生命徵象為最優先之考量,且水中生物常會對軟織帶來較廣泛之傷害,處置傷口時間進行適當之沖洗及考量清創手術介入,給予預防性破傷風疫苗;且所有海洋相關之傷口應視為感染之傷口,採以開放性照護及延遲初級縫合(delayed primary closure)。

依考量病人本身之狀況考慮抗生素之給予,若患者本身無慢性疾病史及較小的傷口,最常見之相關菌種為Staphylococcus及Streptococcus;而弧菌(Vibrio Species)是為海洋環境中最具毒性之革蘭氏陰性桿菌,會造成嚴重之傷口感染及敗血症,在有慢性症病及免疫力不全之患者應特別注意。建議之抗生素選擇如下表:

StaphylococcusStreptococcus

海水:Vibrio species

淡水:Aeromonas Specie

污水(soil- or sewage-contminated: Anaerobic

第一代頭芽孢素

Cephalexin 500mg/QID/oral or 1gm/Q8H/IV

Or

Clindamycin300mg/QID/PO or 600mg/IV/Q8H

Doxycycline 100mg/BID/oral

 

Fluoroquinolone

Or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xole

Or

Carbapenems

Metronidazole500mg/QID/oral; 若使用Clindamycin可不用給


刺細胞螫傷--水母、珊瑚

為最常見之海洋動物傷害,水母是為刺絲細胞動物,於觸手和表皮層皆有刺細胞的分佈,且其身體及觸手在水中常呈半透明樣,易在不經意的情形下遭受螫傷。

1. 台灣沿海有很多屬真水母綱(Class Scypohzoa)的水母種類,是為最常遇到的種類,一般毒性不強,通常以急性疼痛及灼熱感為主;

2. 近年陸續有被報導在國內海岸出現的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因著其氣囊的結構,常漂浮於水面或擱淺至淺灘之上,接觸後會有強烈的疼痛感,及明顯的紅色鞭痕,其毒素更會滲入至淋巴結而引起呼吸困難、休克等全身性症狀;

3. 箱水母(Box jellyfish)是為世界上毒性數一數二強的生物,於國內多分布於沿海沙質水域,其刺細胞含有劇毒,會影響鈣離子通道,螯傷後會在20-30分鐘後有劇烈之全身性疼痛,並可能導致心因性休克、肺水腫甚至死亡。

4. 珊瑚蟲一般只有輕微之毒性,但因有堅固之外骨骼,常會因直接接觸而造成皮膚之撕裂傷,及傷口局部的紅腫。

處置時避免對傷口進行搓揉以致更多的毒素被釋放,應立即以海水沖洗傷口,一旦可見觸手可以卡片或膠帶協助移除;區部麻醉劑可用作減輕疼痛,箱水母螫傷之傷口可局部使用5%之醋酸,但因可能會加重其他種類刺傷之傷口,若無法確認時則不建議使用。


刺傷—棘皮動物、魟魚、獅子魚

其毒性物質為大分之熱分解蛋白質,屬於第二常見之傷害類別,具有毒刺之海洋生物有很多種,且大量存在在台灣各處之海域,即使魚類死亡多時其存在之毒性依存,易對從事海洋活動之民眾或漁民造成威脅。

1. 海膽、海星:大部分為無毒的碳酸鈣尖刺,症狀多數以局部疼痛及紅腫為主,少有全身性症狀;處置時應儘早移除明顯殘餘之尖刺,較小的殘刺可利用超音波協助定位。但如果受傷部位為關節,有可能會引起嚴重之滑膜炎,應立即會診骨科進行手術。

2. 魟魚:活動力不強但毒刺長且有倒鈎,在刺入人體後會因外皮鞘收破壞而釋放毒液,一般會先造成劇烈之疼痛,而後伴隨全身性如痙攣、呼吸困難等症狀。

3. 獅子魚:毒素量會因種類而不同,但背部及胸部皆有多根銳利之毒刺,一般會有立即性的疼痛,並會逐步擴散至四肢及全身,傷口週邊會有水泡及麻痺感,嚴重者疼痛可能會持續數日。

處置原則針對其熱穩定之特性,以43.3-45.6°C乾淨溫水或海水浸泡至疼痛緩解,浸泡同時仔細評估傷口深度及儘可能移除殘剩之毒刺,若受傷較深或至腹腔等應考慮手術介入;並應小心注意患者是否出現全身性的毒性症狀。目前國外已有針對石頭魚之國內血清,但國內未有。


咬傷--海蛇

危險性高的海蛇在台灣數量不多,其毒性包含神經毒及肌肉毒,根據統計數據約20%咬傷後會有明顯症狀,其中40%因未治療而致死。一般受傷後因沒有疼痛感而遭到忽略,但會在30分鐘至4小時內出現劇烈之疼痛及無力,更可能因疼痛而導致有牙關緊閉之虞,唯處置時應確實分辨無力是否因神經毒引起。且部分嚴重案例會有次發性之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衰竭及高血鉀。

處置咬傷之傷口時首要以彈性繃帶進行加壓固定,有全身性中毒症狀時建議施打多價抗蛇毒血清(CSL Ltd., Melbourne, Australia),並安排加護病房住院觀察治療。


總結

處置海洋生物致傷之病患時,必要以穩定病患生命徵象為最優先,沖洗傷口時建議使用海水或大量溫水並避免進行冰敷,且因毒性會之多樣化,應注意病患之全身性表徵;另外,海洋生物相關之傷口應視為感染之傷口,採延遲初級縫合(delayed primary closure)並投予適當之預防性抗生素。

參考文獻

2.  White J.; A Clinician's Guide to Australian Venomous Bites and Stings: Incorporating the update CSL antivenom handbook; CSL Limited; 2013
3. Tintinalli’s Emergency Medicine: A Compresive study guide, 9th edition; 2020;1362-1368
4.  林錫斌、黃登褔;有毒的海洋生物:魚類刺毒;科學發展,2007年12月,420期;14-18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