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一卷第三期
刊登日期:2018/06/15
回上頁

【序】外傷--急診醫師持續的挑戰

很榮幸受邀為本期「台灣急診醫學通訊」寫序。本期主題聚焦在外傷議題,內容十分精采,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外傷處理對急診醫師而言一點都不陌生,但若論及品質,個人認為挑戰還是存在的,實際上還有許多問題等著我們發揮熱情、活潑與多元的特質一一去克服。有道是「要看一家醫院好不好,要先看它的急診好不好;而要看一家醫院的急診好不好,就看急診外傷處理的好不好。」好的外傷醫療處置能力,不僅代表一家醫院醫療人員素質與水準的好壞,更可一窺醫院整體動員與應變的能力。

美國外傷醫學發展的歷史最悠久,美國外傷科醫師最輝煌的時代是發生在上世紀80初至90年代。但隨著診斷技術的快速進步與非手術療法的良好預後,急診醫師在外傷病人急救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跟外傷科醫師處於相同分量的地位,取代外科醫師的趨勢益發明確。當然這裡所指的是外傷急救與決策,至於緊急搶救手術仍不可能不仰賴外科醫師的協助。換言之,外科醫師最主要的舞台是在開刀房與加護病房,而急診這個戰場,責任再大急診醫師都要有能力把它扛下來。基於這樣的轉變,急診醫師未來面對外傷病人的挑戰將越來越吃重。這是無可迴避的責任,但卻也反映急診醫師價值不斷提升的有力證據。身為急診醫師應勇於承擔與面對這樣的挑戰。

以下是個人認為可以持續改善外傷病人照護品質的方向,僅提出一些淺見,和大家分享與討論。

第一、外傷分級照護與繞道政策的落實。重大外傷亟需依賴高效率及經驗豐富的照護團隊,才能在黃金1小時內及時阻斷休克的惡化,降低併發症以拯救病人生命,過去實證醫學的研究也證實這點。外傷系統與外傷分級制度,對提升外傷品質已毋庸置疑。外傷分級照護的目的是將較輕的外傷病人分流至社區醫院,此舉除可維持社區醫院一般外傷處置能力外,更可分攤部份平日輕症病人或大量傷患時對大醫院急診造成的衝擊。而繞道政策則是將相對嚴重的病人直接送到最高等級的外傷中心處理,避免送至社區醫院後,因後線外科支援能力與處置經驗不足,讓病人必須承擔轉診以及延遲黃金搶救時間的風險。可惜,現有國家外傷政策對外傷系統的概念十分落後,加上大小醫院間為了面子與銀子相互制肘互不相讓,以至於一個長遠穩健運作的外傷系統遲遲無法建立。而健保資源的不正確給付,更對落實完善外傷系統火上加油。於是,出現一個看似處處都有重度級外傷中心,但實際上外傷照護品質卻仍然無法提升的現象。未來急診醫師應加強從政策面下手,持續努力影響院前救護與健保給付的政策。

第二、高科技與高技術的導入。隨著科技進步,可跨越時空限制的診療技術與儀器陸續被開發出來並進入臨床運用。急診醫師擁有站在緊急醫療最前線的優勢,應更大膽地嘗試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與挑戰。例如手持式超音波,如何運用在院前救護及遠距偏鄉醫療上,或許可提升醫療資源不足地區外傷病人院前辨識的品質。另一個可以運用於提升外傷病人處置品質的是PCPS(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 經皮心肺輔助法),其優點是無需動員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只需經過訓練的急診醫師即可完成置放。此技術與儀器可成為急診醫師拯救包括嚴重外傷病人在內的急救利器。將來諸如此類的急救技術與儀器,被研發與運用在急診的情況一定越來越多,而且操作一定越來越簡單。急診醫師做為急救第一線醫師應不斷地學習並引進,以提升重大外傷病人急救的角色與品質。

總之,身為急救與緊急處置的專家,急診醫師不論工作於何種層級的醫院,都必須持續提升自我外傷處理能力,展現站在第一線的價值與本事,特別是在外科人力持續吃緊的情況下,強化急診醫師外傷搶救的實力更是刻不容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 陳維恭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