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五卷第三期
刊登日期:2022/06/30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5(3) : e2022050309回上頁

海嘯的緊急事件管理

 黃嗣翔1 周維國鄭銘泰1 林鍵皓1

1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
2災難醫療救護訓練中心

案例-東加海底火山爆發 

西元2022年1月15日,東加王國發生海底火山爆發事件,此事件除了火山噴發本身的災害外,亦引發海嘯影響整個環太平洋沿岸地區,可說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海嘯事件。此次海底火山爆發引發芮氏規模7.4的強震與海嘯,除了造成洪加東加–洪加哈派島整島近乎消失外,東加王國所屬的各島皆遭受大小不一的海嘯衝擊,噴發出的火山灰雲更籠罩直徑600公里的上空,造成各島當時在白天依舊灰暗無光,海底電纜的斷裂更使通訊完全失聯,海嘯的衝擊更影響了環太平洋沿岸區域,包含日本、美國阿拉斯加到西部太平洋沿岸皆發佈了海嘯警報,遠在南美洲的秘魯也出現煉油船遭衝擊導致的漏油事件及海邊遊客遭海嘯捲走的死亡案件。而台灣中央氣象局雖有即時海嘯資訊的發布,但未發送海嘯警報之細胞簡訊,亦無大規模災情傳出。


海嘯的成因與特性

海嘯為一自然災害,多數情況下是由地震所引發,亦有少部分為海底火山爆發或隕石墜海所引起,海嘯波在深海時波長長、速度快、波高小,在接近岸邊時波長變短、速度變慢,於是後浪會追上前浪,堆高出更大的海嘯波造成災情。此外,海嘯傳遞時的能量消耗與波長成反比,深海傳遞時波長很長,能量消耗很小,因此海嘯的衝擊可以橫跨幾千公里。


衛生醫療衝擊

在急性期,大多數的死傷是因溺斃導致,然而需特別注意的是,有許多死亡案例是因為災民想開車躲避海嘯,但因海嘯衝擊來得太快,使得駕駛受困於車體內導致溺斃。另外,海嘯捲起的各種物體、砂石等皆可能造成直接的物理性創傷,亦是急性期的受傷來源之一。

急性期過後海嘯的健康衝擊以感染症為主,其中呼吸道感染症為大宗,同時初期創傷後,因為海水汙染,環境惡劣,導致後續傷口浸泡潰爛,是另一項重要的醫療問題。另外,海嘯發生後初期,因為乾淨的淡水被海水汙染,或是原有的基礎設施遭受破壞,導致正常的水電供應不足或中斷,衛生設備(如廁所、衛生下水道等)故障等,都使得糞口傳染 (如腸胃炎)大增。然而在各國海嘯的紀錄中,事實上這些疾病都佔相當低的比率,無論是呼吸道、皮膚或是腸胃道的感染症大多也都屬輕症。

海嘯肺(Tsunami Lung)是海嘯過後,藏於多數輕症中的嚴重疾病,係由於傷病患吸入合併海水、泥土等其他雜質所引發的吸入性肺炎,由於泥土中帶有種類繁多的細菌與真菌,吸入肺部後會引發強烈的發炎反應,且由於致病機轉與一般常見社區型肺炎不同,在常規的抗生素治療下可能持續惡化,甚至演變到呼吸衰竭及死亡。另外真菌與細菌不同,生長速度較慢,故在海嘯發生過後的兩到三個禮拜,可能發生由真菌導致肺部感染、肺部膿瘍,嚴重者甚至會發生腦部的膿瘍而有神經學上的異常。根據文獻上的報告,海嘯肺的菌種相當多元,不同地區、不同事件中都有不一樣的培養報告,包含Aeromonas species、enteric gram-negative bacilli,Gram-positive bacteria 包含Staphylococcus, Enterococcus等,此外易同時合併真菌及非典型結核菌的感染。抗生素的選擇初始以廣效性的抗生素,之後再合併培養的結果予以調整,真菌的培養相當重要,如有結果,應儘速給予治療,但整體來說,預後都不佳。


海嘯的緊急事件管理

1. 減災與整備

預警系統

相對於地震僅有數秒的預知期,海嘯是一可以提早預警、提早準備的天然災害,故預警系統便相當重要。台灣的海嘯預警系統是建立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之下,會發布及彙整海嘯相關資訊:近海的地震由中央氣象局觀測地震後推估地震規模、震源深度及可能的海嘯影響後發布,而遠海的地震則根據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acific Tsunami Warning System)所提供的報告來發布。海嘯預警的訊息應包含海嘯可能影響的地理位置、預估影響的時間、海嘯的最大浪高與規模、以及應該注意的事項。另外,同樣重要的是在海嘯事件過後發布確認安全的訊息,告知民眾何時危機解除、可再返受災地區。(表1)

表1 美國National Tsunami Warning Center的海嘯警報分級

Alert Name

Actions

Potential Hazards

Warning

Go to high ground or inland immediately.

Floodingpowerful currents.

Wave height>3 ft

Advisory

Stay out of the water and away from the shore.

Strong currrents and dangerous waves.

Wave heights of 1-3 ft.

Watch

Be prepared to take action.

Stay tuned to local radio or TV.

Tsunami is possible.

Information statement

No action is needed.

No Tsunami is expected.










減災與整備措施

除預警系統外,平時也應在岸邊設置防波提、防水閘門、緊急避難所、避難路徑等標示,建築物的安全檢查也是平時減災的手段之一。救濟物資的儲備主要可和大多數天災共同規劃,各縣市區公所皆有民生物資儲備檢查表,登載避難收容處、相關法令及物資儲備情形一覽表等資訊。此外,救援裝備、場地以及設施的檢查與維護也是整備工作當中重要的一環。

2. 應變

當海嘯發生時,中央氣象局會發布海嘯警報,再通報海嘯主管機關內政部消防署及縣市政府,必要時在內政部長核示過後下達警政署及民防管制中心,於各警報台以防空警報系統來對人民發布海嘯警報。若判斷未達警報標準,亦會通知警戒區域內的縣市政府加強區域警戒。收到海嘯警報後,應呼籲民眾盡可能往高處避難,若附近地勢無高地則應緊抓大型固定物,倘若有救生衣則應儘速穿上救生衣。另外,海嘯來臨時應避免使用車輛,以防困於車體中無法脫困而溺斃。

第一波的海嘯事件過後勿馬上返回災區,因為無論是地震或是海底火山噴發,皆可能有零星餘震或後續噴發,造成第二波、第三波的海嘯,應等中央氣象局解除海嘯警報後再行返回災區。由於海嘯可能的影響人數眾多,醫療人員的行動應以大量傷患處理原則來進行檢傷分類,並在緊急處理後送往醫院處置。

3. 復原

海嘯的復原期可能相當長,故需準備較長期的避難處所以及充足的可飲用水源。海水為不可飲用的鹽水,海嘯侵犯陸地後可能污染地下水源,使得民生用水短缺,受海嘯席捲的土地也可能因土壤鹼化而短時間無法種植,這些都需要在復原行動上列入考慮。此外,從海上漂流而來的大型廢棄物的集中、分類與處理曠日費時,也都是海嘯後的復原困難之處。


總結

海嘯大多是接續著地震所引發的天然災害,初期應變時,應盡可能往高處移動並緊抓大型固定物,同時切勿在海嘯過後的第一時間返回災區,並應持續關注中央氣象局的警報資訊。海嘯所造成的致病機轉大多為呼吸道症狀為主的輕傷,但留意當中嚴重的吸入性肺炎–海嘯肺的產生。海嘯的復原期漫長,應建立較長期的避難處所及確保充足的可飲用水源,並著手於受災社區重建的長期規劃,這樣才能較快恢復原有的生活常態。


參考文獻

1. TSUNAMI SCIENCE RESEARCH LABORATORY
2. Ramírez-Herrera MT, Coca O, Vargas-Espinosa V. Tsunami Effects on the Coast of Mexico by the Hunga Tonga-Hunga Ha'apai Volcano Eruption, Tonga. Pure Appl Geophys. 2022;179(4):1117-1137.
3. Mavrouli M, Mavroulis S, Lekkas E, Tsakris A. Respiratory Infections Following Earthquake-Induced Tsunamis: Transmission Risk Factors and Lessons Learned for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May 6;18(9):4952.
4. NOAA/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U.S. Tsunami Warning System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