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五卷第六期
刊登日期:2022/12/30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5(6) : e2022050611回上頁

醫師福祉的威脅還是朋友-淺談醫療人工智慧

林佩蓁  

部立桃園醫院急診醫學部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 AI)技術和電腦計算能力的進步,2016年,DeepMind運用AI技術所開發的 “AlphaGo” 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後。自此,AI聲名大噪,各行各業都開始導入AI的應用。在醫療領域,醫院們也致力於發展「智慧醫療」,優化臨床照護的品質。然而,在此同時,不少新聞媒體大幅就「AI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問題展開討論。2016 12 月,發表在《美國放射學會雜誌》上的一篇文章1寫到:「機器學習是放射科醫生面臨的『最強大的威脅』。」甚至有人討論「我們是否應該考慮關閉放射學相關的研究所?」


        就現實情況而言,在過去的幾年中,雖然有不少AI醫材獲得美國FDA核准上市,但這些智慧醫材實際上在臨床被醫師採用的比率並不高。 2019 年一個研究2指出,只有29%的臨床醫生表示正在使用或計劃使用 AI。此外,對於AI用在臨床決策輔助的信心,大約一半 (51%) 的受訪者回答「不太有信心」或「完全沒有信心」。


        究竟,AI是醫師的威脅還是朋友? 面對AI這個看似強大的技術,究竟它對醫療能有甚麼幫助呢?


AI是什麼?


        AI在這幾年引起熱烈的討論,但其實這個名詞早在1956年,便由圖靈(Alan Turing)並稱「AI 之父」的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提出,顧名思義泛指「透過普通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慧的技術」。因此,AI所涵蓋的技術範疇非常廣(圖一)以敗血症照護為例,無論是一個依據SIRS criteria設定的Rule-based model (只要病人的血壓、心跳、呼吸、白血球指數符合SIRS,就在電子病歷系統中跳出警示)、或是使用更多臨床參數,藉由複雜的ML模型訓練出來的敗血病預警系統(predictionmodel),都可稱為AIAlphaGo和目前大多數的AI應用,都僅是執行特定功能的「弱AI」,離能夠模擬人類大腦獨立思考的「強AI」還有相當程度的差距。所以,有關醫師將被AI取代的言論,著實是過度誇大了AI的能力。




【醫療AI的結果,真的可以信任嗎?




        目前大多數的醫療AI,都是運用ML技術所發展出來的。一個ML訓練和評估的流程簡單來說如【圖二】所示。因此,要評估一個醫療AI的結果可不可信,「訓練資料和測試資料的品質」是十分重要的關鍵因素。理想上,訓練資料和測試資料必須要完全獨立、而且兩者都應該要具有高度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涵蓋了目標患者的特性(例如: 如果此AI是要應用在急診室,拿ICU病人的資料作為訓練可能就不太合適)。此外。醫療機構在評估是否採用一個外部機構所發展出來的AI時,也應評估院內的病患特質,是否與當初模型的訓練資料類似。舉例來說,目前已知乳房的緻密度會因人種有所差異,因此,如果要使用西方國家所研發出來針對乳房攝影進行病灶偵測的AI,就要考量訓練資料中東方人資料的比例;同樣的,在審視對方提供的效能測試報告時,也要注意測試資料中東方人的比例。而如果是涉及影像和檢驗數據分析的AI,還要注意資料的取得方式,如取像設定、檢驗方式…… (例如,不同醫院的CRP單位不同,要注意AI訓練集所用的單位和AI使用端的單位是否相同)


【我可以自己發展AI用在我的病人身上嗎?


       AI產出的資訊,具有達成診斷、治療、緩解或直接預防疾病等臨床用途時,即符合醫療器材管理法對於「醫療器材」的定義5,而需要在臨床使用前獲得監管單位的上市許可。但目前台灣食藥署,對於醫院內部自行開發之醫療AI,若僅限院內、未進行醫療AI之販售行為,並不將這些醫療AI以醫療器材列管而強制要求醫院須進行查驗登記。然醫療行為仍受醫療法與醫師法規範,因此所有的醫療處置皆須符合醫學倫理並具有正當性。


【結語】


        在臨床照護面,AI不僅可以協助進行疾病的偵測,還可以協助進行檢傷分流、醫療影像的自動計數、定量;而放大到醫療領域,更涉及行政管理、用藥安全等電子病歷系統相關應用。儘管台灣的醫療AI發展,針對資料庫建置、資料標準化、數據應用相關法規….. 等面向都還有諸多挑戰需要克服。醫師身為醫療AI的目標用戶,應對AI有基本了解,懂得對資料進行審視了解AI的臨床限制和潛在的偏誤 (bias),才能更好地與AI協作,優化工作流程並提升醫療照護的品質。




Reference:

 1. Chockley K, Emanuel E. The End of Radiology? Three Threats to theFuture Practice of Radiology. J Am Coll Radiol. 2016 Dec;13(12 Pt A):1415-1420.

2. Obermeyer, Z. and J. N. Weinstein (2020). "Adoption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Is Increasing, but IrrationalExuberance Remains." NEJM Catalyst 1(1).

3. Rudie JD, Rauschecker AM, Bryan RN, et al.; Emerging Applications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Neuro-Oncology. Radiology. 2019 Mar;290(3):607-618.

4. Lin,P.-C.; Chen, K.-T.; Chen, H.-C.; et al.; Machine Learning Model to Identify Sepsis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lgorithm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Pers. Med. 2021, 11, 1055.

5. 醫療器材管理法第 3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