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六卷第三期
刊登日期:2023/06/30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6(3) : e2023060311回上頁

屏東國際人道救援醫療組發展及土耳其經驗分享

王子義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發展歷程與準備階段

    與屏東縣政府消防局特搜大隊的結合,必須談到郭庭彰醫師與當時鄭建德大隊長(現任主秘)。當時台灣急診颳起了一陣DMAT旋風,各醫院紛紛成立災難醫療隊,參與了北區與南區的演練,致力於災難醫療隊的民間團體也逐漸崛起。在這氛圍下,時任高醫急診的郭庭彰醫師、葉怡亨主任與鄭建德大隊長的支持下,在2019年與屏東縣政府消防局簽立國際人道救援,主要針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即時應變做強化。合作初期,每年一次約有20位急診醫護人員,包含住院醫師,會到特搜大隊做各項訓練及體驗,包含蛇籠,傾斜屋,瓦礫堆,高塔垂降,……等,藉由了解隊員平時業務,提供所需的醫療以及侷限空間的處置。2022年決定參與NAP,根據指引建議成立了醫療組,成員包含兩位EMT-P以及來自高醫的4位醫師4位護理師,醫療組內部的籌畫整合了醫院以及院前資源,也藉EMP-T當溝通橋梁,讓雙方有良好的溝通與協調。202211月,屏東順利通過NAP成為國內第4支通過認證的團隊。醫療組為了因應未來重型認證,除聘請多位專家到隊上交流,也在評側後,持續增加更多的處置流程持續精進。


動員移動期

    接收到土耳其國際人道救援的集結訊息後,除了平時建置在特搜大隊裡的醫療組物資,低溫傷害,粉塵傷,壓砸傷,水土不服,感冒,傳染病,這些都是可能的問題,加上不熟悉的環境,語言,文化,以及不明確的出勤日數,讓醫療組必須在短時間內精確的判斷可能危害及發佈訊息給所有隊員,進一步做出建議以及針對可能危害提前做出準備。動員集結健康評估時,醫療組也針對隊員慢性病,急性症狀做評估及篩檢,確認健康狀態是否適合執行任務。我們搭乘專機前往伊斯坦堡,隨後轉機前往位在阿達納機場的聯合國接收撤離中心報到;插曲是,所有貨倉的行李在轉機的過程中遺失,第二梯90人的台灣隊分成兩隊,一隊挺進災區執行搶救任務,一隊在阿達納機場確認行李。醫療組強烈建議要前往災區的隊員,必須確認有足夠的保暖衣物以抵擋入夜後零下的氣溫,另也建議管理組跟已抵達的第一梯台灣隊,暫時共用帳篷與醫療物資對寒寒冷氣候及維護隊員健康。


操作期

    在惡劣環境條件下,確保隊員的身心健康是首要任務。所有隊員在出勤前後都必須接受健康監測。根據本隊規範,只要體溫大於37.5度,收縮壓大於170mmHg,心跳大於110bpm,呼吸每分鐘多於20次,指尖血氧濃度低於95%,或疲憊程度(BFI-T)高於7分,則必須進入再次評估,先休息10分鐘再測,若仍高於設定的標準,則視必要性給與藥物或其他處置,並且通知管理組協助調整任務內容。此外,隊員於任務過程中,也發生肢體挫擦傷、撕裂傷、凍傷、頭痛、及零星呼吸道症狀,全數納入醫療組追蹤及處置名單。

除隊員,瓦礫堆下傷患也是醫療組任務之一。台灣對這次任務總共發現三位瓦礫堆下生存者,其中一位由土耳其當地團隊接手救出,另兩位女性由台灣團隊救出。一位救出時突然心跳停止,經現場急救後恢復自主心跳呼吸,後送當地醫療機構;另一位意識清楚,除凍傷以及脫水之外沒有明顯外傷,經簡易處置後後送當地醫療機構。

除隊員及瓦礫堆下傷者,為避免災害下的傳染性疾病,醫療組除了在BoO(運作基地,Base of operation)出入口及內部設置消毒區,更每天針對BoO周遭及內部做環境評估和清潔。


撤離期

    經過數日高壓力的操作,我們離開災區回到伊斯坦堡,隨後回國歸建。高溫差的工作環境,導致隊員發生頭痛及呼吸道症狀,經醫療組持續追蹤後皆已痊癒。針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評估,規劃在回國後第136個月對隊員做問卷評估。另也針對潛在的粉塵傷害議題,在向專家諮詢及文獻統整後,向團隊提出追蹤建議。


事件後回顧

    藉由國內NAP認證,出國參與救災的三支團隊(消防署,台北市,以及屏東縣)得以在現場使用共同邏輯以及語言迅速地結合完成目標。在這次任務中,我們也發現醫療組需改進修正的幾點提供後續團隊參考。醫療組應隨身攜帶團隊所需的健康照護用品及藥物等,這次因所有醫療物資皆跟大隊的裝備器材放一起,在轉機過程中一起遺失,導致發生隊員照護的空窗期;另外是關於當地民眾所提供的食品應有所管控,若是盛情難卻下必須接收,建議標示不清楚或非完整包裝的食品(如民眾提供的熱食或自行製作的麵包),盡可能不要食用,即便零星隊員發生急性腸胃炎,可能導致群聚感染,大幅降低團隊戰力。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