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八卷第三期 點閱次數:85 PDF下載次數:4 災難醫療協奏曲:EMTCC 醫療支援的指揮家 - 建立有效醫療支援網絡的核心機制
賴佩芳 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衛生福利部東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REMOC) 前言 重大災害時受災地醫療體系往往面臨嚴重超載,基礎設施受損、醫療不足、物流中斷等問題。隨著緊急醫療隊(Emergency Medical Teams, EMTs)制度的成熟,跨境醫療支援逐漸成形,若無統一協調機制,龐大的援助資源將可能造成重複、延誤或失焦,進而損及應變成效。因此災難醫療隊協調中心EMTCC(Coordination Cell)作為應變指揮的核心,日益受到各國重視,其角色如同災難醫療中的「指揮家」,統整多元團隊資源、調配人力物資,讓原本嘈雜混亂的現場,成為一場有節奏、有序奏鳴的「災難醫療協奏曲」。 EMTCC又稱DMATCC(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 CoordinationCell),本文參考基礎為WHO手冊, 因此統一以EMTCC稱之。 背景:從海地震災學到的教訓 2010 年海地大地震釀成 27 萬人死亡、25 萬人受傷,許多醫療機構倒塌,首都太子港陷入全面癱瘓。雖有大量國際援助湧入,但缺乏統一協調,大量未經授權、準備不足的行動者蜂擁而入,造成醫療資源混亂、物資阻塞、病患延誤轉診等嚴重後果。此一災難案例成為 WHO 推動 EMT 分類制度與建立 EMTCC 的重要轉捩點【WHO, 2021】。 自 2015 年起,WHO 推動 EMT 全球分類與認證制度,並依其照護能力與規模分為三類(見表一): 表一、EMT分級制度簡要說明
EMT 團隊須通過 WHO 全球分類流程,包含書面審查、現場評估與能力驗證,方能獲得註冊資格,參與跨境救援行動。 EMTCC 的核心功能與結構設計 1. 任務指派與部署規劃 依據災區傷患分布、醫療設施狀況與物流通暢程度,分派不同類型 EMT 進駐。例如,2016 年厄瓜多地震期間,第二類 EMT 取代倒塌醫院執行手術與住院照護,周圍則由多支第一類 EMT 負責社區急診與外傷處理。 2. 資訊整合與通報系統 負責彙整各 EMT 回報的 Minimum Data Set(MDS)日報,包括門診量、手術數、轉診與死亡統計,並協助決策層滾動調整部署。 3. 品質監督與標準落實 監督EMT是否執行WHO 所制定之最低作業標準,如:病歷完整性、交接記錄、醫療廢棄物處理、隊員健康監測與撤離機制,並對違規行為進行通報與後續管理。 4. 跨層級指揮鏈接 作為橋樑,聯繫中央衛生指揮中心、當地衛生局、消防署、接待與撤離中心(RDC),以及現場行動協調中心(OSOCC),確保上下資訊一致與行動同步。 協調中心運作流程 CC 的啟動時間理想上應於災後 48–72 小時內,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或其授權單位設立,並具備以下四個階段(表二): 表二、EMTCC運作週期四階段
實務挑戰與策略因應 1. 資訊落差與不對稱 初期災情資訊不足時,採「無悔政策(no-regrets)」提前預置隊伍,並於取得更多資料後再滾動式調整。反之,在資訊過多時,需設立專責資訊官進行摘要與優先排序。 2. 非授權 EMT 擅自行動 常見有隊伍未經報備進入災區,CC 必須說明規則、敦促補件,必要時回報主管機關進行干預,以維護協調秩序。 3. 任務重疊與資源衝突 必須扮演中立調解角色,透過「說服、指示、強制、懲罰」四階層處理模式處理爭議,並記錄所有異常事件供後續檢討。 結語 災難醫療已邁向標準化、制度化與國際協作,不是單純的行政平台,而是一個需要醫療判斷、系統設計、跨文化溝通與人道精神整合的高階指揮機制。當災難現場如失序的音樂,唯有EMTCC能以協調之力將眾聲引回節奏,使人道醫療得以奏出真正動人的協奏曲。而急診醫師在事件現場的高壓下決策能力,正是EMTCC 所需的關鍵素質,急診專業訓練橫跨診斷、處置、轉診、溝通與流程設計,未來在國內外災難應變系統中,不應僅侷限於第一線執行者,更應逐步培養具備協調指揮的能力。 參考資料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mergency Medical Teams: Coordination Cell Handbook.Geneva: WHO;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