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八卷第三期
刊登日期:2025/06/30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8(3) : e2025080303回上頁

點閱次數:177 PDF下載次數:17

「肺全白了!」-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全球定義更新與急診初期應對管理

李豐佑、李冠儀

台中慈濟醫院 急診醫學科


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一種快速進展、嚴重的、瀰漫性發炎的肺部實質損傷導致呼吸窘迫的臨床症候群。此來勢洶洶的疾病可以由若干前置危險因子所誘發,包括肺部感染、肺部以外的感染、敗血性休克、創傷、溺水嗆傷、胰臟炎、大面積燒燙傷、大量輸血、急性中毒等。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ARDS的死亡率估計為25-40%,在COVID-19以後整個改寫了ARDS的流行病學,甚而有些專家提出新冠病毒感染後ARDS與非新冠ARDS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時至今日,ARDS仍是被視為致命的疾病症候,且罹病後的不良預後、長遠的後遺症造成的健康照護負擔及社會家庭付出更是難以估計。本文主要聚焦在ARDS在全球定義的演變歷史、最新的專家共識,並以急診重症醫師的視角,針對ARDS前期在急診部門的臨床應對管理作一簡要的回顧探討。


從歷史觀點來看ARDS的定義演進 

        歷史上描述ARDS的最早紀錄可以追溯到由Ashbaugh等在1967年發表在The Lancet的案例系列(Case series)討論。當時描述的疾病特徵是在前置因素的誘發下出現呼吸急促、低血氧症和肺順應性降低的現象。作者並注意到病患的肺部X光出現雙側斑塊狀肺浸潤,類似靜水壓性水腫(Hydrostatic edema)。1988年Murray團隊提出Lung Injury Score(LIS),納入X光異常、低血氧、吐氣末正壓(PEEP)及肺順應性等參數,以0-4分嚴重度區分計算總分,大於2.5分即符合ARDS診斷(圖一)。1994年AECC美國與歐洲共識會議調整了ARDS定義,包括將ARDS名詞中的”A”從Adult正名為Acute、引入了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 ALI)名詞來描述嚴重程度較輕的低血氧症、肺部水腫非由左心房壓力所誘發、以PaO2/FiO2的比例(P/F ratio)來分層嚴重度,並將ARDS保留在更嚴重的P/F ratio 200mmHg以下的低血氧症。接著,關於ARDS定義的最重要舞台登場了,也就是由歐美多位學者參酌現有流行病學及臨床試驗結果,歷時一年時間討論修訂後,於2012年德國柏林舉辦的共識會議上所公布的ARDS新定義(Berlin definition)(圖二)。該定義強調了時間軸重要性,將急性肺實質損傷定義為7天內;為避免混淆,刪除了原有Acute lung injury名詞,改以mild, moderate及severe ARDS來分層嚴重度,並加入了在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機械通氣下PEEP≥5 cm H2O條件以避免肺擴張不全影響氧合的因素。

        然而,在Berlin definition發表及實際運用後,許多專家及研究學者開始意識到它的限制。首先,在某些醫療場景並無法提供如X光或電腦斷層攝影等影像檢查,而床邊超音波的機動、便利性及診斷肺水腫品質的大幅提升應該被考慮在內。其次,血氧飽和度的測量已被普遍運用且驗證可以替代必須抽取動脈血才能獲得的PaO2數值。再者,經過COVID-19疫情後高流量氧氣治療(High flow nasal oxygen; HFNO)已逐步擴展使用在低血氧呼吸衰竭的病人治療上,理應納入定義考量。最後,對於醫療資源稀缺地區無法提供侵入/非侵入性機械通氣及PEEP者,應給予特殊狀況下的定義調整。

        因此,從2021年6月起,來自全球具備廣泛的國際代表性及多樣化背景的32位重症專家,經過6次虛擬會議並徵求多個重症醫學會專家會員意見,在2023年提出了更新並擴大的ARDS全球最新定義標準(圖三)。該定義納入了使用HFNO病患、允許使用血氧飽和度數值診斷ARDS而不須抽取動脈血、增加了胸腔超音波診斷肺水腫的條件,以及正式納入資源稀缺地區的定義調整(Kigali modification)。在附圖(圖四)的三個案例中,第二及第三位病患在更新的定義中已被納入ARDS診斷,可清楚了解擴大定義後的差異。圖五為ARDS定義的歷史演進歷程。


 

圖一、Lung injury score (LIS)(摘錄自Murray et al 1988)



 圖二、ARDS的柏林定義(摘錄自黃健裕, 李毓芹, and 陽光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診斷定義的新變革-從 AECC 到柏林定義." 內科學誌 24.2 (2013): 79-84)



 


圖三、2023 ARDS診斷標準的全球更新定義總覽(摘錄自Matthay, M. A., et al. (2024). "A New Global Definition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9(1): 37-47.)


 

圖四、描述三個臨床案例,顯見ARDS擴大定義後的差異(摘錄自Matthay, M. A., et al. (2024). "A New Global Definition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9(1): 37-47.)


 

圖五、ARDS定義的歷史演進歷程(摘錄自Al-Husinat, L., et al. (2025).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future of ARDS: evolving definitions, pathophysiology, and tailored management." Crit Care 29(1): 88.)


急診初期應對處置與管理

        急診醫師身處急重症戰場第一線,自應熟悉掌握ARDS的最新定義與診斷條件,在面對急性低血氧性呼吸衰竭時,能夠及早警覺、辨識出符合ARDS診斷要件的患者並同時給予適當的應對處置。時至今日,仍然無一治療藥物被證實能有效治癒或預防ARDS。初期處置與管理的基石包括適當的保護性通氣策略、俯臥擺位及保守性輸液管理(圖六)。


 

圖六、ARDS的初期介入管理及對應的臨床效益(摘錄自Wick, K. D., et al. (2024).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Bmj 387: e076612.)


插管使用呼吸器患者的肺部保護性通氣策略

        採取低潮氣容量(low tidal volume; 4-8 mL/kg predicted body weight)及高原期氣道壓力(plateau airway pressure)低於30 cm H2O。根據實證結果顯示可降低系統性發炎反應及ARDS相關死亡風險,建議普遍應用於確認或疑似ARDS的病患身上。其它措施包括限制驅動壓力(Driving pressure) 在15 cm H2O以下、個人化理想的PEEP等。上述呼吸器參數的波形示意圖如圖七。


 

圖七、呼吸器壓力曲線及參數示意圖(摘錄自Rayner-Hartley, E., et al. (2020). "The basics of ARDS mechanical ventilatory care for cardiovascular specialists."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36(10): 1675-1679.)


非侵入性呼吸支持

        ARDS的呼吸支持,有時會使用非侵入性通氣(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一些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HFNO相較於傳統氧氣治療有顯著的存活優勢。另一項最近的統合分析結果顯示,ARDS病患初始氧氣治療,使用HFNO、頭罩式正壓面罩(helmet NIV)及面罩式正壓面罩(facemask NIV)相較於傳統氧氣治療,均具備可能的存活效益。因此急診醫師在面對疑似或確認ARDS患者的氧氣初始治療,建議採用HFNO、helmet或facemask NIV,排除狀況為無法維持呼吸道、嘔吐、昏迷、血循不穩或無法配合之病患應及早執行氣管內插管。2023年ESICM的指引更強調在低血氧呼吸衰竭患者插管前,應嘗試使用HFNO治療。


葉克膜的角色    

        對於嚴重程度最高的ARDS,veno-venous ECMO扮演了緊急救援的角色。一項EOLIA試驗及後續post hoc分析、系統回顧及統合分析結果支持ECMO顯著降低了30天、60天及90天的死亡風險。需注意的是使用ECMO資源的合理性與相關的禁忌症,包括不可逆、末期肺病且非等待肺移植患者、瀕死狀態、破壞性的神經功能缺損及無法治療的惡性腫瘤疾病。


ARDS的動脈血氧分壓目標 (PaO2 target)

     過度的氧氣供應可能導致肺部損害。然而對於ARDS患者的氧氣治療目標究竟應該設定為何才是理想,在自由派與保守派(Liberal versus conservative)之間始終存在拉鋸與爭議。一些臨床數據顯示保守策略相較於自由策略並未顯示一致的效益。一項RCT顯示採用保守目標(PaO2 55-70 mmHg or SpO2 88-92%)相較於自由目標(PaO2 90-105 mmHg or SpO2 ≥96%)有顯著較高的死亡風險及出現幾起腸系膜缺血的不良事件。另一項關於ARDS的大型觀察性研究則指出高血氧(Hyperoxemia)與低血氧(Hypoxemia)均和不良預後相關,建議PaO2維持大約100 mmHg可能是恰當的。


俯臥通氣 

         ARDS患者經適當的肺部保護性通氣策略,在PaO2/FiO2 <150 mmHg條件下執行每天16小時以上的俯臥姿勢,和傳統仰臥相比降低了死亡風險達17.4%。然而,對於經常超載的急診復甦室及人力有限、臨床工作繁重的醫療團隊而言,實施俯臥姿勢往往在執行面上面臨不少挑戰。


神經肌肉阻斷劑

        當前的指引對於已插管使用呼吸器病人神經肌肉阻斷劑(neuromuscular blockade; NMB)的使用,尚未有明確結論。ESICM的指引不建議常規的使用,美國胸腔醫學會有條件建議在早期的嚴重ARDS使用。目前國內依健保規範的普遍作法是限制在48小時內,使用在中重度ARDS當病患與呼吸器不同步無法達成肺部保護性通氣的設定時。

   

保守性輸液管理    

       由於肺部血管內皮受損及肺泡上皮細胞屏障破壞,產生高滲透性、高蛋白(protein-rich)水腫,加上肺泡細胞排水能力降低、免疫細胞浸潤及cytokine釋放、失去控制的宿主免疫反應、減少的肺部表面張力素分泌造成擴張不全及重複感染的高感受性、血小板聚集形成微細血管血栓等病理生理因素下,導致瀰漫性肺泡損傷(Diffuse alveolar damage; DAD)。在急診初始的復甦治療達到設定目標後,建議改採保守輸液策略。例如點滴量減少或使用利尿劑維持I/O平衡或些許負值。根據研究結果此策略可顯著降低呼吸器使用天數及重症加護單位的滯留時間。


急診能使用的治療藥物? 

        沒有任何單一藥物可以直接治療ARDS。急診處置的重點之一是儘早確認誘發的前置因素並加以控制、反轉,例如在潛在感染或敗血症的患者,及早使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或實務上可行的感染源控制手段。當前討論度很高的系統性皮質類固醇(Systemic corticosteroids)在一些RCT結果顯示對於早期ARDS具存活效益。美國胸腔、重症醫學會最新的指引有條件建議在所有的ARDS病患上使用系統性皮質類固醇。


總結

        ARDS歷經半世紀的定義演進,從最初的臨床個案觀察到近年的全球共識擴大更新,其本質仍是一個高死亡率、需即時辨識與積極介入的急性重症。對急診醫師而言,面對急性低血氧呼吸衰竭病人時,能夠及早辨識是否符合ARDS診斷要件,不僅影響後續治療方向與預後評估,也攸關資源配置與調度。在緊湊的急診節奏中,如何達到適當的保護性通氣策略、善用HFNO或NIV降低插管需求、掌握俯臥通氣與ECMO的啟動時機及保守性輸液治療,已成為改善ARDS病患預後的最初關鍵。未來,隨著ARDS的精準分類、先進的診斷工具與個別化治療策略的持續進步,急診端在初始辨識、緊急復甦、呼吸支持,以及無縫銜接加護病房治療的過程中,扮演著越發關鍵的角色,也將直接影響ARDS病人的預後。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針對急診場域的實證研究,包括人工智慧科技的導入協助建立更貼近現場的風險警示、評估工具與處置準則。





參考文獻:

1.Rayner-Hartley E, Miller PE, Burstein B, et al. The basics of ARDS mechanical ventilatory care for cardiovascular specialists.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0;36(10):1675-1679.

2.Greendyk R, Abrams D, Agerstrand C, Parekh M, Brodie D. Extracorporeal Support for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lin Chest Med. 2024;45(4):905-916.

3.Jayasimhan D, Matthay MA. Definition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Present Recommendations and Challenges. Clin Chest Med. 2024;45(4):785-795.

4.Matthay MA, Arabi Y, Arroliga AC, et al. A New Global Definition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4;209(1):37-47.

5.Al-Husinat L, Azzam S, Al Sharie S, et al.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future of ARDS: evolving definitions, pathophysiology, and tailored management. Critical care. 2025;29(1):88.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