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八卷第二期
刊登日期:2025/04/30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8(2) : e2025080211回上頁

點閱次數:36 PDF下載次數:4

穿越洪線-面對極端水災的急診醫療挑戰與應對

江定遠1、陳冠甫2

1. 林口長庚醫院教學部

2. 基隆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


前言

        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在近來已是不容忽視。隨著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 降雨強度隨之增加,且在時間與空間上呈現愈發集中的趨勢,導致旱災、洪災的頻率跟著上升。根據 Kristie 等人的統計研究,在 2019 年發生的各種災害中,亞洲地區為好發的最大宗。而細看災害種類,則以洪災為最主要[1]。海溫    的升高為主要肇因,溫暖的海水有助於更強烈颱風的形成,且一年中滿足颱風生成條件的時間也被拉長,生成了更多因此遭受侵襲的機率。近年來,在較強烈颱風的肆虐下,南臺灣頻傳淹水的災情,正是最佳寫照。四面環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實有必要多做一份準備。


洪災導致的創傷與其他事件

        如颱風(typhoon)、颶風(hurricane)、氣旋(cyclone)等極端氣候事 件,往往導致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損毀、淹水、房屋倒塌,甚至土石流等次生災害。直接暴露於洪災中的人群,常見的創傷型態包括跌落、鈍傷、撕裂傷、壓傷,以及溺水[2]。洪水期間因水流湍急而導致的創傷與溺斃事件,亦為主要的    死傷原因之一。此外,在災後復原期間,民眾從事修繕、移除瓦礫等工作時, 也常因缺乏防護設備而受傷。


洪災與潛在疾病的發生

        即使洪災退去,接下來傳染病的擴散,也是一大問題。例如受傷的災民如果無法妥善照顧傷口,之後可能便因感染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其他類型的感染亦有可能,像是美國曾因卡崔娜颶風侵襲,因為夾帶海水導致有弧菌感染的案例;在東南亞等公衛條件較差的地區,許多破傷風梭菌的案例亦在洪災後被回報。風災過後,由於居住環境受到破壞,災區居民可能缺乏清潔的飲食與飲用水,常造成大規模的霍亂。而許多未清理的積水正好成為蚊子繁衍的場所, 而讓瘧疾或登革熱傳播開來[3]。藉由土壤傳播的病原體,也可能被強烈風雨帶    出來,在台灣,類鼻疽常在颱風過後達到傳染高峰。其他環境中伺機性病原的感染,例如鉤端螺旋體感染,一樣不可不防。除了有賴臨床端儘早以疾病特徵及時診斷,政府的宣導讓人民有基本觀念,從而能夠意識到並配合診治,也是相當重要。


如何應對災害

       因應此一未來潛在的威脅,我們應做好準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提出的健康緊急與災害風險管理架構(Health EDRM),現代醫療體系面對災害風險的應變策略,須強調災前整備、服務持續性、資源備援、跨系統協調與長期復原的整合性管理。尤其在洪災災害風險升高的情境中,醫療系統普遍面臨設施暴露於水患風險、基礎建設受損、交通與物資流通中斷,以及公共衛生威脅升高等多重挑戰。


        借鏡國外面對洪災後的檢討,或可帶來啟示。Mohammadinia 等人針對醫院災害整備的研究顯示,多數創傷醫院在災害準備上存在結構性不足,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安全、災害應變計畫更新、人員訓練與演練頻率方面,反映出即便是高強度醫療機構,面對複合型災害風險時,仍可能缺乏足夠的系統性整備 [4]。而 Chambers 等人分析美國颶風哈維事件後的急診醫療利用情形,發現災害期間急診量能受到顯著壓力,不僅病患來診數減少、重症患者比例上升,且急診作業時間明顯延長,顯示災害衝擊不僅影響醫療服務量,更深層干擾健康照護系統的運作流程與服務品質[5]。不僅如此,慢性病患者的藥物中斷,以及   高齡或弱勢族群的健康風險升高,都是洪災後會發生的事情。


        面對未來洪災風險加劇的趨勢,醫療體系應優先盤點設施脆弱性、強化災害風險治理機制,並落實災害情境下的營運持續計畫、人員培訓與跨部門協 調。在災前,儲備足夠的醫療量能,並定期演練,在災難當下便有足夠的反應能力來處置。此外,也要確保災難發生時醫療人員能夠獲得安全保障,包含足夠且耐用的個人防護裝備,以及確保醫療場所結構與環境的安全,加上可用的備轉電源,確保醫院能持續運轉。在災後勢必會湧入大量傷患,這時候利用像是 START 等分級快速分流病人,甚至清出並建立臨時作業區,以避免壅塞。另外,洪災後醫療合作網的建立相當重要,醫療院所間彼此即時的聯絡通訊,以共享災害資訊與醫療需求,確認有無需要支援、調度資源,或是有轉送病人的需要。針對因交通受阻而難以觸及的地方,考慮如直升機等運輸方式有其必 要。甚至我們能善用新冠疫情帶來的經驗,進行遠端看診來做初步評估。除了這些,災後的復原工作也要做好,如建物重建、設備補充添購。確保人力充足以及適當的調度安排以處理龐雜業務、病患身與心靈受創而須多科別協同照護、洪災後常見傳染病預防與醫療環境消毒等議題,也都是我們要準備好的。


結語

        大量傷患管理的核心價值,仍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醫療效益, 降低整體死亡與傷殘率。這不僅仰賴標準化的流程與演練,更考驗著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的整合與韌性。台灣在面對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應變方面,已建立一定的機制和措施,但實際執行中仍有進步空間。相信在未來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的韌性、完善醫療資源的配置,並提升政府與民間的協同應變能力後,能更有效應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尤其是藉由智慧科技導入,如 AI 輔助傷患分流、無人機醫療物資運送、衛星通訊支援,可望提升災害醫療的即時性與準確性。






Reference:

1. Ebi KL, Vanos J, Baldwin JW, Bell JE, Hondula DM, Errett NA, Hayes K, Reid CE, Saha S, Spector J, Berry P.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 Population Health and Health System Implications. Annu Rev Public Health. 2021 Apr 1;42:293-315. doi: 10.1146/annurev-publhealth-012420-105026. Epub 2021 Jan 6. PMID33406378; PMCID: PMC9013542.

2. Saulnier DD, Brolin Ribacke K, von Schreeb J. No Calm After the Stor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Human Health Following Flood and Storm Disasters. Prehosp Disaster Med. 2017 Oct;32(5):568-579. doi:10.1017/S1049023X17006574. Epub 2017 Jun 13. PMID: 28606191.

3. Paterson DL, Wright H, Harris PNA. Health Risks of Flood Disasters. Clin Infect Dis. 2018 Oct 15;67(9):1450-1454. doi: 10.1093/cid/ciy227. PMID30986298.

4. Mohammadinia L, Sardareh M, Mousavi F, Paydar S, Bahreini R. Trauma hospital preparedness against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Emerg Med. 2025 Mar 5;25(1):38. doi: 10.1186/s12873- 025-01195-y. PMID40045197; PMCIDPMC11884188.

5. Chambers KA, Husain I, Chathampally Y, Vierling A, Cardenas-Turanzas M, Cardenas F, Sharma K, Prater S, Rogg J. Impact of Hurricane Harvey on Healthcare Utilization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Operations. West J Emerg Med. 2020 Apr 13;21(3):586-594. doi10.5811/westjem.2020.1.41055. PMID:32421505; PMCID: PMC723470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