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八卷第五期 點閱次數:88 PDF下載次數:3 到院前輸血現況與挑戰
林易瑨、陳秉軾、陳佑承、侯勝文、洪世文 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 一、到院前輸血的優點 出血是創傷導致死亡的首要原因。美軍研究2001-2011年中東戰爭期間, 87.3%的美軍外傷死亡發生在到達醫療站之前,其中的75.7% 被視為無法存活,24.3%則可能有機會救回,這些可能救回死亡多與失血有關(占 90.9%)[1]。大量出血會導致凝血功能異常、灌流不足與低體溫,進而形成「致命三角(lethal triad)」,若再加上低血鈣,則構成「致命四角(lethal diamond)」,大幅提升死亡風險。 創傷控制復甦術(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提出三大原則:控制出血、允許性低血壓及矯正創傷誘發的凝血異常。這當中,「輸液策略」成為扭轉死亡螺旋的關鍵。研究發現嚴重創傷接受院前輸血者,其 24小時死亡風險下降74%,一旦輸血時間延遲超過15分鐘,生存效益迅速下降[2] 。到院前救護的研究亦顯示,每延遲1分鐘輸血,死亡率增加約11%[3]。 二、全血(Whole Blood, WB)與低效價O型全血(Low Titer Group O Whole Blood, LTOWB)介紹 近年來,全血逐漸成為重大創傷輸血策略的焦點。與傳統大量輸血流程(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 MTP)採用的三種成份濃縮血紅血球(Packed RBC, pRBC):血漿(plasma):血小板(platelet) =1:1:1相比,創傷輸用全血具備以下優勢: 1. 簡化流程,輸一種全血可取代三種成分血 2. 相同輸血狀況下,使用抗凝劑較少。 3. 與pRBC相較血液較不黏稠,輸注較順暢。 4. 不需解凍,與pRBC有相同運輸條件。 5. 血小板保存期限更長。 6. 減少捐贈者暴露次數,降低風險。 研究顯示,在創傷出血病人中,採用Type matched WB來做MTP可提升生存率,並降低總血液使用量[4]。需注意的是,台灣目前的血液製備過程第一步就是先減除白血球(Leukocyte-reduced,以下簡稱減白)以減少白血球引起的輸血不良反應,但在減白過程中,也會同時移除血小板,全血亦會經過減白處理,若要保留血小板,需使用特殊血袋。美國目前多使用未減白的全血,歐洲則使用減白但保留血小板的血品。請注意,一般的O型全血由於帶有血漿含有抗體,並無法像O型濃縮紅血球一樣當作萬用血品來輸注,而是要先做過大小交叉試驗後才能輸血。因此,雖然全血輸血有上述種種優點,卻無法第一時間拿來輸注,當然在到院前的環境中使用會更加困難。 低效價O型全血(Low Titer group O+ Whole Blood, LTOWB)則是由O型捐血者的血液中,再篩選檢出血漿中anti-A與anti-B抗體濃度低於一定標準(如<1:256,各國定義略有不同)的特殊血液。由於抗體濃度已經低到可避免輸血後排斥反應,被認為能適用於所有病人的「萬能血型」,在重大外傷時不需等待血型配對,能立刻輸注,增加病人存活機會。面對大傷環境,醫護人員也不需擔心身分辨識錯誤而導致輸錯血。 三、各國現況 美國德州San Antonio以血品效期管理為基礎,優先將LTOWB供應給急需單位(如救護車、救護直昇機等),若兩週內未使用則轉回給後線創傷中心,於血品保鮮期35天內使用完畢。此結合區域創傷體系的血品流用方式能夠將血品廢棄率降到2%[5]。美軍亦推動行動血庫(Walking Blood Bank」制度,讓軍人預先檢測血型並且定期做感染篩檢,在緊急時直接抽血後輸予同袍。院前輸血策略強調「黃金15分鐘」,軍方與民間EMS系統逐步將輸血提前至現場進行。 歐洲各國策略不一,由於國際研究對輸血品項與時機仍有爭議,部分國家偏好pRBC或血漿輸注,另一些則推行全血,雖多數國家有政策,但執行與監督程度不一。 四、台灣的現況與挑戰 台灣目前院前輸血尚處萌芽階段,主要挑戰包括: 1. 血品來源不穩:平時仰賴捐血,災難時缺乏穩定供應策略。 2. 存放設備昂貴:院前救護分隊若要儲備血液,須配備冷藏與保溫設施,成本高昂;另種做法是救護技術員先至醫院領血再前往現場,但耗時且流程複雜。 3. 直昇機運輸方式受限:國外常以直升機運血,台灣目前空中運輸以離島與偏鄉為主,市區應用困難。 4. 法規與經費缺口:健保尚未給付相關支出,亦缺乏配套法規(如醫療指導醫師的遠端授權)。 5. 醫院尚未建立使用LTOWB的庫存與使用習慣。由於到院前的輸血應用相對較為分散,因此效期中的最後兩週還是需要回到耗用量較為穩定的創傷中心來救人。但若連醫院自己的使用都不穩定,就可能導致熱心捐血者的愛心被報廢。San Antonio的經驗告訴我們,到院前全血輸血必須建立在穩固的院內使用基礎上。 目前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特搜隊已建立嚴重創傷緊急輸血流程,採雙車出勤模式,一車前往現場,一車赴醫院領血(濃縮紅血球);並透過簡化申請表、溫度控制、現場抽備血與輸血紀錄等方式執行。未使用之血品若已回溫則報廢,否則可退回醫院。 五、結論 院前輸血可望改善嚴重創傷病人之存活率,尤其在送醫時間超過15分鐘時更具意義。國際間已逐步建立政策與制度支持此趨勢,包括WB與LTOWB的應用。然而,台灣在血源、運輸、經費與法規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需多方整合並參考國外經驗,才能推動落實。未來應朝向建置穩定供血系統、完善冷鏈設備、修法支持以及持續教育,以提升災難應變與前線救護的整體效能。 參考文獻: 1. Eastridge BJ, Mabry RL, Seguin P, et al.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 (2001-2011):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ombat casualty care.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73(6 Suppl 5):S431-7. 2. Shackelford SA, Del Junco DJ, Powell-Dunford N, et al. Association of Prehospital Blood Product Transfusion During Medical Evacuation of Combat Casualties in Afghanistan with Acute and 30-Day Survival. JAMA. 2017;318(16):1581-1591 3. Duchesne J, McLafferty BJ, Broome JM, et al. Every minute matters: Improving outcomes for penetrating trauma through prehospital advanced resuscitative care.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24;97(5):710-715. 4. Torres CM, Kent A, Scantling D, et al. Whole blood–based resuscitation and survival in traum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AMA Surg. 2023;158(5):532–540. 5. The Southwest Texas Regional Advisory Council - Regional Whole Blood Program. https://www.strac.org/bl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