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八卷第五期
刊登日期:2025/10/31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8(5) : e2025080503回上頁

點閱次數:79 PDF下載次數:1

是屈公病還是登革熱?

陳中喬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醫學科


前言:

            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之病原體為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1952年在坦尚尼亞(Tanzania)被發現,為 Togaviridae 科 Alphavirus 屬的單股 RNA 病毒,透過節肢動物傳染(arthropod-borne)。「屈公」一詞源自馬孔德語(Kimakonde),意指「蜷曲起來的」,描述因關節痛而蜷曲的姿態。自發現以來,屈公病毒已於非洲、亞洲、歐洲及美洲等超過 110 個國家出現。在臺灣, 屈公病屬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須在 24 小時內通報,過往病例多為境外移入,在2019 年曾出現首起本土群聚事件,其後未再有本土案例。近期中國廣東省的感染案例,使鄰近亞洲國家再度提高警覺。


一、傳染途徑與時程

            屈公病不會直接經由人傳人,主要透過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與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的雌病媒蚊叮人而傳染,常見於氣候溫熱地區。經病媒蚊叮咬後,大部分都會出現症狀,只有少於 15%者無症狀。潛伏期約 3-7 天,急性期則約 7-10 天,而發病前 2 日至後 5 日屬可感染期。


二、臨床症狀

            典型症狀包含突發高燒(可> 39°C,持續 3-5 天)、疲倦、關節疼痛(可早於發燒)。

(一)關節疼痛:

            約 70%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是最具特徵的症狀,常在 48 小時內由1-2 個關節擴及 10 個以上,多為雙側、對稱性,疼痛劇烈可致無法行動。影響的關節常見為遠端關節,依序為手(50-76%)、腕(29- 81%),踝(41-68%),但也可見於軀幹骨(34-52%)。理學檢查上可發現滑囊炎、關節周圍腫脹(32-95%)、關節腔積液。



圖、屈公病急性關節炎

註:圖片轉載自 Eyer-Silva, W. de A., Pinto Neto, H. de B., Rosa da Silva, G. A., & de Almeida Ferry, F. R. (2016),《A case of chikungunya virus disease presenting with remarkable acute arthritis of a previously damaged finger joint》,Revista da Sociedade Brasileira de Medicina Tropical, 49(6), 790–792。開放取用。來源: https://doi.org/10.1590/0037-8682-0204-2016


(二)皮膚症狀

            發病 3 天後約 45-75%患者會出現皮膚症狀,持續約 3-7 天,常為diffuse maculo-或 maculopapular rash,始於肢體與軀幹後可擴及臉部,其中約 25-50%伴隨搔癢。型態上與登革熱的皮疹相似。


(三)其他症狀

            頭痛、肌肉疼痛、臉部浮腫、紅眼、腸胃道症狀、淋巴腫大(9- 41%,多為頸部)、結膜炎、口腔潰瘍等,大多為自限性,在 1-3 周內改善。


三、檢查與診斷

(一)實驗室檢查

            約半數可見暫時性淋巴球與血小板低下,也可能伴隨肝腎功能惡化。


(二)診斷方式

            臨床上,急性高燒合併無法解釋的關節炎/關節痛,同時具高風險旅遊或暴露史時,即應懷疑屈公病,同時應檢測登革熱或茲卡病毒,善用 NS1 快篩輔助診斷。在我國,臨床通報條件即為:急性發燒、不明原因關節炎/關節痛、高風險旅遊/暴露史。


            實驗室診斷則需透過 RT-PCR 檢測病毒 RNA 或血清學: 

1. 發病 7 天內:以 PCR 為主,具高敏感性與特異性。若 PCR 陰性, 應再進行血清學檢測(ELISA 或 IFA)。

2. 發病 8 天以上:以血清學檢測為主。


(三)鑑別診斷

            臨床表現雖與登革熱部分重疊,但仍有鑑別要點。屈公病以劇烈關節痛、關節炎、高燒為主;登革熱則較少見關節炎,而常見白血球低 下、血小板減少、出血傾向等檢驗異常。


特徵強度登革熱屈公病茲卡病毒

(可供鑑別)

- 白血球低下

- 血小板低下

- 血比容逐漸升高

- 關節疼痛- 搔癢


(較可能鑑別)

- 食慾不振或嘔吐

- 腹痛

- 寒顫

- 出血(包含皮膚或黏膜出血)

- 皮疹

- 結膜炎

- 關節炎

- 肌肉或骨頭疼痛

- 皮疹

- 結膜炎




(或可能鑑別)

- 後眼窩痛

- 肝腫大

- 頭痛

- 腹瀉

- 味覺異常

- 咳嗽

- 肝指數上升

- 血壓帶試驗陽性

- 出血(包含皮膚或黏膜出血)

- 淋巴結腫大

- 咽喉炎或吞嚥疼痛

表、登革熱與屈公病臨床鑑別

註:表格改自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WHO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rboviral diseases: Dengue, chikungunya, Zika and yellow fever. Geneva: WHO.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3.0 IGO. 取自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259260


四、治療與預後

(一)治療方式

            目前無特殊抗病毒治療,急性期以支持療法為主,包含適當輸液及止痛(acetaminophen 與 NSAIDs,甚至鴉片類藥物)。皮膚症狀通常不需治療,若搔癢或灼燒感嚴重,可使用局部 calamine lotion 與抗組織胺。另應避免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物,以免加劇感染;若尚未排除登革熱則應避免使用 NSAIDs 或 Aspirin。大部分病人都不需要住院治療。

 

(二)預後

            大部分病人都會痊癒,只是時間長短不一。重症與死亡風險主要見於65 歲以上或多重共病者(如 DM、心血管疾病),可能發展為呼吸衰竭、心肌炎、急性肝炎、急性腎衰竭、出血症狀等。另外,關節炎也可能發展成慢性多關節炎,危險因子包含 45 歲以上、急性期關節炎嚴重、既存骨關節炎、初始症狀持續超過 4 天者。


五、感染控制

(一)防蚊叮咬

            包含環境控制與個人防護措施,感染者在首周內應採取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可採取之防蚊措施包括:裝設紗門紗窗、使用蚊帳、捕蚊燈或電蚊拍、穿淺色長袖衣褲、儘量避免外出,外出時使用防蚊劑等。


(二)疫苗注射

            美國疫苗接種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建議高風險旅遊者或工作者接種疫苗,但臺灣並未上市。目前可用疫苗包含:

1. IXCHIQ(VLA1553):屬減毒活疫苗,用於 18 歲以上。

2. VIMKUNYA(VLP vaccine):屬類病毒顆粒疫苗,用於 12 歲以上。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屈公病:傳染病介紹與重要指引。取自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n-_Hl0DaseL1JbNxvyD6nA

2. Eyer-Silva, W. D. A., Pinto, H. D. B., Silva, G. A. R. D., & Ferry, F. R. D. A. A case of chikungunya virus disease presenting with remarkable acute arthritis of a previously damaged finger joint. SBMT 2016;49(06):790-792.

3. Russo, G., Subissi, L., & Rezza, G. Chikungunya fever in Africa: A systematic review. PGH 2020;114(3):111–119.

4. WHO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rboviral diseases: Dengue, chikungunya, Zika and yellow fever. WHO.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5:4-9, 24-42.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