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友 登入/註冊
countdown
00 DAY
00 HOUR
00 MIN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六卷第三期
刊登日期:2023/06/30
Taiwan Emergency Medicine Bulletin 6(3) : e2023060313回上頁

特搜醫療的現場醫療經驗-以土耳其震災為例

王則堯 、陳盈如、黃獻皞 

臺北榮民總醫院 急診醫學部


城市搜救隊醫療組的任務

    2023年土耳其震災,台灣進行國際人道救援。本次台灣隊為城市搜救隊(Urban Search and Rescue)的組建,快速部屬救援。台灣隊依照國際搜救顧問團(INSARG)1之規範為重型搜救隊規模,醫療與管理、搜索、救援、後勤構成五大工作組別2

    醫療組的任務目標與優先順序首要為隊員健康、其次是救援任務中受困者之醫療、再其次為災區醫療支援或災區政府指派業務1。本文討論作業期中醫療現場作業2。相關統計以臺北市搜救隊紀錄做為代表。

 

作業地點與醫療型態

    醫療作業地點與型態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為基地醫療帳內,作業型態大致與醫療隊醫療站相似,具檢傷、診療、簡易藥局,有固定看診區域亦可留置觀察傷病員。醫療帳內人員亦負責醫藥材管理、病歷管理、醫療組行政事務。醫療帳內人員亦需肩負人員健康管理任務,包含出勤前後與定時健康訪視(著重於高血壓、脫水與急性壓力)。醫療帳內人員亦會與後勤、管理組進行基地衛生管理,包含動線規畫調整、便所衛生、飲食與手部衛生管理、與傳染性疾病調查。2

    第二類為搜救作業地點(worksite)之醫療作業,當有機率發現受困者,救援組進行快速搜救 (rapid search and rescue) 時,醫療組亦會協同作業,架設簡易醫療站。作業目標為協助現場安全與危害(hazmat)管理、受困傷者之醫療、協助脫困計畫並協調後送。本次任務皆協調土耳其當地救護車提供氧氣與後送待命。

第三類為移動期間之臨時醫療,由於本次任務台灣隊無專屬的路上交通工具,且搜索救援面積廣闊,因此在移動途中亦有多次醫療處理案例。醫療人員以隨身醫療包攜帶用品進行緊急傷病處理。本次任務期間,上述三類的處理案件數比例為:醫療帳內作業62%,搜救作業地點13%,移動期間25%

 

處理病例數與傷病患型態

    表一為每日病例數,分別統計隊員、受困者、非受困災區民眾。表二為疾病系統分類比例。有四成的病例數屬於肌肉骨骼系統,多與外傷有關。有9.1%的病例數是皮膚表現,多數與土耳其乾冷天氣有關。腸胃道相關病例佔9.1%。心血管系統病例佔9.1%,多數為高血壓。9.1%的病例數是呼吸道相關,包含粉塵影響與上呼吸道感染。15.9%的病例數是神經系統,多數為頭痛。精神症狀有6.8%;其他類的病例數包括眼睛與牙齒的症狀,共佔4.5%

整體隊員的健康訪視,近九成的隊員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67.8%有皮膚症狀,40.7%發生頭痛,便祕比例為30.5%


 



受困者的醫療

    本次醫療組實際處理後並救出患者共二例。

    第一例為女性,28日晚間施作,傷者受困且向下壓埋於樓板夾層中,其右手及腹部以下均受壓埋,初評病人可表達、呼吸順暢、生命徵象可接受,但壓埋嚴重,壓砸傷4,5明確,故於初評後約30分與90分時置入靜脈導管,開始輸注點滴與鹼化血液,並嘗試經口補水、糖與保暖。陸續下挖後發現腹部瘀傷,加速給水與救援。與當地救援團隊合作,預備後送與預行分工準備急救。由於生命徵象漸趨不穩定,予以頸椎限動後,嘗試於石礫堆中給予大腿止血帶,嘗試挪移病人時給予空間施作時,病人意識改變。當下進行左腿膝上截肢。意識改變後7分鐘脫困至侷限空間外,心電圖顯示心室顫動,給予去顫電擊、經驗性降鉀藥物,於急救後33分恢復自發心率,由當地救護車送醫,病人最後仍不幸去世。發現至送醫約5小時30 分。

    第二例為女性,傷者趴臥受困於樓板夾層中。由腳接觸病人,因考慮待救時間極長,與可能壓埋,雖生命徵象穩定仍決定由腳背施作靜脈導管置入,但空間不足失敗。進一步施作後,發現病人有床墊與沙發保護,評估四肢功能後由腳將病人拉出,於210日清晨脫困送醫。

 

處置關鍵

    現場醫療是特搜任務的其中一環,目的是支援搜索救援任務,因此認識救援技術並防範傷害、提供隊員穩定且可信賴的後援是重要的。對受困者的醫療,能提升救援成功率,但需要醫療者對整體搜索救援技術與流程的深刻認識,並仰賴互信的團隊合作。5

 

 



參考文獻 

1 1. INSARAG Guidelines 2020.

2 2. 何驊、潘師典:國際城市搜救隊伍醫療小組的功能及台灣經驗。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20203(4)

3 3. PanST, Cheng YY, Wu CL, et al. Association of injury pattern and entrapment location inside damaged buildings in the earthquake. J Formos Med Assoc2019;118(1 Pt2):311-323.

4 4. 何驊、符凌斌、蕭雅文:地震現場壓砸傷症候群的評估及處置。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20192(3)

5 5. BritLong, Stephen Y. Liang, Michael Gottlieb. Crush injury and syndrome: A reviewfor emergency clinicians. Am J Med 2023; 69: 180-18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