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本會期刊
台灣急診醫學通訊
第五卷第一期 形成假說的重要步驟:框出問題
診斷過程的第一步是建立假說。醫師經由主訴及初步檢查的發現框出問題(或稱問題表徵),再建立適當假說以解釋框列問題。這個步驟非常關鍵,但常被忽略。國外訓練醫師診斷力時,會著重在框出問題的技巧。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專文介紹(建構疾病表徵破解以URI表現的重症)。而在此篇文章,我們用一個案例故事,依時間序分成三個段落,在每個段落之間,用第一人稱記下主治醫師的思路過程,最後進行分析總結,讓讀者明白為何在”框出問題”這個關鍵步驟常常發生錯誤。 案例故事:老翁吐血
首先,我會著重在出血量的判斷,從vital signs看起來,阿公應該算穩定,但心跳有點快,可能需要輸血,我會再檢查他的CBC及繼續補充輸液,安排胃鏡進一步評估出血嚴重程度。病人可能是服用NSAID而再度造成上消化道出血,但是在老年人,要小心是否ischemia bowel或aorta-enteric fistulas,因為病人主要陳述是下腹痛,這些血管問題不能忽略。這個病人不像PPU,因為沒有發燒,且理學檢查沒有腹膜發炎現象。
病人出血量可能不大,不過還是小心追蹤Hb,因為大出血造成的hemo-concentration,可能使Hb的值只有降一點。到目前為止,我仍然無法完全排除上一段提到之腹內血管病因,不過P.P.U不太可能,因為上腹部沒有特別厲害的壓痛,沒有腹膜炎的徵兆,X光沒有Free air。
我很驚訝這個結局,胃鏡並沒有看到此病變,病人也沒有發燒,回想起來,他腹脹沒有排便其實是ileus,Band 6% 是發炎的徵兆,病人的腹膜炎只用這兩個線索呈現。 分析 老人的危症表現常常有不典型症狀,腹膜炎不一定會有腹部僵硬或反彈痛,在之前文章有描述過(急診室老人的診斷技巧)。另外PPU的延遲診斷一直是重要診斷議題,如果有興趣知道各類PPU誤診因素可參考我們的質性訪談研究(Inaccurate or Delayed Diagnosis of Hollow Organ Perforation by Emergency Physicians: Us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Causes. Diagnosis) 這個病人的問題表徵應該是:上消化道出血合併ileus及Bandemia。你建立的診斷要能同時解釋這些異常,這個道理雖然簡單易解,但在實務上,卻有很多困難。根據這位受訪醫師的思路,他要先顧到病人出血量是否會危及生命,自然而然,他的注意力會在於尋找出血位置,因此對一些跟出血無關的微細線索就會忽略,例如ileus這問題幾乎不曾出現在訪談紀錄中,而Bandemia不合併發燒,也沒有被列為有意義的問題表徵中,所以框列問題是要有疾病的知識背景為基礎,要藉由不斷的經驗累積而修正,在日後的文章中,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 |